自寶寶呱呱墜地,寶爸寶媽就開始各種操心了,但是寶寶牙齒健康也不容忽視哦~~
0~6歲,寶寶從乳牙換到恒牙,寶爸寶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寶寶剛萌出新牙,怎么就蛀牙了?
寶寶乳牙縫隙為什么那么大?
寶寶牙齒撞斷了怎么辦?
不吃糖,寶寶也會得蛀牙?
不吃糖,寶寶也會得蛀牙?
1~3歲的寶寶有各種蛀牙問題,有的寶寶牙齒剛剛長全20顆,就幾乎每顆牙都是蛀牙。很多爸爸媽媽就感到苦惱、疑惑:我們也沒給寶寶吃糖啊,難道是喝奶喝出了蛀牙? 答案真的就是“奶”惹的禍!
▌戒不掉的夜奶
對于嬰幼兒,母乳或配方奶是寶寶成長的重要營養來源,但是,這些營養物質也同時為牙細菌的繁殖提供了豐富養料。
在寶寶乳牙萌出后,如果含著奶睡,夜間頻繁喂奶,蛀牙的幾率會大大提高。
這是由于夜間睡眠時,寶寶的口腔處于靜止狀態,不像白天那樣,說話、進食時有不斷的口唇運動,摩擦清潔牙面;加之夜間唾液分泌減少,對牙面的沖刷清洗作用大大降低。因此,夜間睡眠是口腔自潔最薄弱的時候。
而頻繁的夜奶,更延長了營養物質停留在牙齒表面的時間,讓細菌有更充足的時間產酸,腐蝕牙齒,形成蛀牙。
不少科學研究顯示,夜間奶瓶喂養與幼兒齲齒的發生有著緊密關系。
夜間奶瓶喂養,沒有清潔牙面,夜間口腔活動減少,奶水積聚于上前牙的表面,所以不少1-2歲的寶寶上面一排門牙看上去都好像腐蝕缺損了一層,這不是釉質發育不全,而是“奶瓶齲”。
▌奶后不清潔口腔
現在主流觀點是,寶寶第一顆乳牙萌出后,就應該進行刷牙。
寶寶進食后,家長就可以在手指纏上濕潤的紗布或用指套牙刷輕輕清潔牙面和按摩牙齦組織,保持口腔清潔,可以有效減少蛀牙的發生。
在寶寶2~5歲期間,寶爸寶媽要開始教寶寶學習刷牙。
不吃糖,寶寶也會得蛀牙?
3-6歲的孩子,乳牙已經長齊,恒牙胚在乳牙下方正準備著萌出,這個時期,很多寶爸寶媽看著稀稀疏疏的乳牙,寬寬的牙縫,不免擔憂寶寶牙齒越長越歪。
▌乳牙有縫,是好事
我們都知道,恒前牙的大小比乳前牙要大,恒前牙萌出所占據的頜骨寬度也比乳前牙寬。為了給即將萌出恒前牙貯備足夠的位置萌出,孩子的頜骨也在發育變寬,于是出現了散在的自然生理性間隙。
所以,請放心,4歲以后的寶寶乳前牙排列稀疏,對以后恒牙的萌出可是件好事情啊。 當然,也有一些情況,是疾病導致了牙縫加大。
寶寶調皮,牙齒摔傷怎么辦?
孩子活潑好動,愛爬上爬下,經常會不小心出現摔跤碰撞等意外。一旦撞擊到牙齒,會牙齦出血、牙齒松動、折斷、脫出等各種不可預料的情況。
▌牙齒折斷
寶寶牙齒摔斷,通常是缺一個角,或者缺了半截。這時候,家長們要仔細檢查,看摔斷的牙齒斷面有沒有出血點。出血點有時很微小,只看到一個紅點,有時候很大,有2-3毫米。 無論大小,如果有出血點,表明牙齒里面的牙髓暴露出來了,這種情況下必須馬上、立刻趕去牙醫處。
這時候寶寶基本是不能用該牙吃飯,喝水也會疼痛,所以越快處理,孩子的疼痛越少。牙齒折斷牙髓暴露的情況,牙醫會在麻醉下處理這些暴露感染的牙髓,以避免后期發炎。
如果寶寶牙齒的斷面并沒有出血點,也需要盡早趕到牙醫處進行處理。因為牙本質內有許多細小的牙本質小管,這些小管連通到牙髓。 故而如果牙齒折斷,牙本質暴露時,牙本質小管可以傳遞外界的變化,對冷熱等各種刺激敏感,這些刺激令牙髓再次受到傷害。及時就醫的話,牙醫可以將暴露的牙本質保護起來,使牙髓免受刺激,從而得到更好的休息恢復。
牙齒受傷后,要針對不同的情況作出相應的治療和處理。若處理不當,會導致一些嚴重的后果,例如:牙齒缺失,牙髓壞死、牙錯位、牙頜骨發育不正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