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標:廣州。這幾天迎來了今年第一波入冬嘗試,降雨+降溫,到了“亂穿衣”的季節。
確實,這個季節如何穿衣是一大問題。早上穿長袖長褲還覺得冷,到了中午換上短袖短褲都覺得熱,但等太陽一落山,再起點風,又覺得要把外套翻出來穿才行,冷熱交替,穿衣服稍不注意,孩子就生病了。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秋冬季如何給寶寶穿衣服的那些事兒,其中包括:
為何寶寶穿夠衣服還是會著涼?
如何判斷寶寶冷不冷?
到底該給孩子穿多少呢?到底是穿多一件還是穿少一件?
換季溫差大,如何聰明穿衣?
孩子都是手心里的寶,絕對不會讓孩子凍著,但無論是從各大醫院的門診或是社會新聞的報道來看,秋冬季,寶寶著涼、感冒、發燒的情況都是只增不減。
為什么?
不是穿的不夠,而是穿得太多了!
很多家長說“明明我給寶寶穿的衣服夠多,蓋得被子也夠厚啊,夜晚還經常起來觀察有沒有給他蓋好,為什么他還是著涼了?”
我們首先要明白一個概念,“著涼感冒”通常不是絕對溫度低造成的,而是在全身有汗、有水的情況下,水分突然被涼風吹走,引起體溫的驟然下降所導致的!
孩子新陳代謝快、活動量大、出汗多,如果捂得比較厚,溫度又比較高的情況下,先出一身汗,再吹風,感冒的可能性自然就比較大了。
其實不只是更容易感冒著涼,穿太多熱到孩子,問題還真不少。
關鍵詞1
抵抗力下降
適當穿多可以避免著涼,但穿太多容易導致孩子更少接受冷空氣的刺激,身體對氣候的變化應對比較脆弱,反倒更容易生病。
關鍵詞2
捂熱綜合癥
天氣稍微一涼又或者孩子發燒,就給穿得里三層外三層的,這樣導致產生的熱量無法散發,身體的溫度越來越高散發不出,短時間內大量的出汗還可能導致孩子脫水,休克。
小兒外科裴醫生在《穿衣強迫癥》一文中舉了不少例子,指出家長給孩子衣服穿太多實在是很普遍,情愿塞吸汗毛巾也不愿脫掉一件衣服,到了冬天更是把孩子裹得像粽子。
曾見一同事的寶貝兒子,一夏天都沒起痱子,這兩天天氣涼快了,反而起了一身痱子。
這是怎么回事?
有一種冷,叫做奶奶(姥姥)覺得你冷。
原來,同事家是奶奶帶孩子。老人怕冷,也擔心孩子著涼,溫度剛降到20℃以下,就趕緊給孩子穿上棉衣棉褲,說了也不聽,幾天下來,痱子就給捂出來了……
既然不能多穿,那少穿點,凍一凍可以嗎?
確實有“春捂秋凍”一說,但不行!
寶寶免疫系統還不成熟,再加上室內外溫度有差異,忽冷忽熱,寶寶容易著涼感冒。
那到底該給孩子穿多少呢?
判斷寶寶冷不冷,該不該添加衣物,許多家長的習慣是摸手腳。一旦發現手腳冰涼,就會趕緊給孩子加衣服,知道手腳焐熱了為止。
其實,這樣的判斷方法并不完全正確!
因為,嬰幼兒的手腳末端的血液循環系統發育不完善,所以有時候衣服雖然穿了很多,身體都冒汗了,但是手腳卻是冰涼的!
如果因為摸著小手涼涼的就給寶寶多加衣服,那么很容易因為穿蓋過多,出現捂熱的情況。
其實,孩子都自帶“體溫計”。
這個“體溫計”就是孩子的“頸后部”。
將溫熱的手伸入寶寶的后衣領,摸一摸后頸和上背心處,左右橫掃一下。如果:
* 皮膚溫暖,那么表示穿衣合適;
* 皮膚發燙有濕潤感,那么表示穿多了;
* 皮膚發涼,那么表示要加衣了!
掌握了正確的判斷寶寶冷熱的方法,那么穿衣問題自然就能輕松解決。
但換季時節,氣溫變化大,一身衣服過一天確實不便于應對各種溫差變化,那怎么給孩子穿衣服才能舒服不生病呢?
推薦大家可以試試網紅“洋蔥穿衣法”。
網絡上爆紅的“洋蔥穿衣法”,是說像洋蔥一樣層層穿搭,層層疊加。
內層穿排汗功能良好的衣物→中層衣物保暖→最外層防水防風,應付天氣變化。
“洋蔥穿衣法”的好處:
一是足夠溫暖;二是方便穿脫,可以根據需求增減,在寒冷的戶外和暖氣房之間自由切換毫無壓力。
* 上身:棉質貼身內衣+針織毛衣+保暖背心/馬甲+羽絨或者棉襖外套(1歲以下的寶寶可以考慮連體羽絨服,活動或室內時可脫掉外套)
* 下身:秋褲+棉褲/羽絨褲(特別冷的寒冬,棉褲或羽絨褲里可以再加毛線褲)
* 配件:推薦的兩款單品:1、帽子,秋冬季多風雨,帽子可以很好的保護頭部,給頭部保暖;2、馬甲,既能做好腹部的保暖,也不影響手臂的活動。
因為層次多,穿脫也方便,這樣不管是在室內還是在戶外,都能做到又好看又暖和。
其實,寫了這么多,匯總下來就是:
1、孩子沒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冷,別給孩子穿太多;
2、判斷孩子冷不冷,正確方法是摸頸背部;
3、換季時節,洋蔥式穿衣方法很nice。